膿皰瘡俗稱黃水瘡,是一種最常見的化膿性傳染性皮膚病,本病流行于夏秋季節,由于夏末秋初出汗多悶熱的天氣發病率最高。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兩型:
一、大皰型膿皰瘡,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,初起為散在的水泡,在一兩天內水泡迅速增大,水泡內容初起呈黃色而清澈,一天后,膿液渾著成半月形,為本型膿皰瘡的特點。破壁薄而松弛,破后露出糜爛面,干燥后形成黃色膿痂。有時甲下積膿向周圍溢出,在四周發生新的水泡排成環狀或者連環狀,稱為環狀膿皰瘡。好發于面部、四肢等露出部位,自覺瘙癢,一般無全身癥狀。
二、尋常性膿皰瘡,亦稱接觸傳染性膿皰瘡,由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或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。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壁薄的水泡,迅速轉變為膿皰周圍有明顯的紅暈,膿皰破后滲液干燥結成米黃色的厚痂,痂不斷向四周擴展與鄰近的互相融合。自覺瘙癢,常因瘙抓而不斷的將細菌接種到其他部位,發生新的皮疹。陳舊的結痂一般約6-10天自然脫落,不留瘢痕。重者常并發淋巴結炎、發熱及全身癥狀。此型好發于顏面、口周、鼻孔周圍以及四肢露出部位。